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依法行政 > 法制工作
 
公共停车位 莫成商家取款机
编稿时间:2015-01-14 15:14    来源: 法制晚报    字体:
 

道路停车位属公共资源,但“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车主缴纳的停车费与政府财政所得之间存在巨大差额,北京和上海至少有一半停车费没有进入政府口袋,广州也很少,天津地方财政的相关收入甚至是零。

按理说,停车企业“占领”城市里的公共停车位是经过政府部门批准的,批准的“代价”就是要缴纳占道费、经营权使用费等等,政府部门没有理由让企业赚大头而自己拿小头,甚至几乎分不到一杯羹(例如天津)。

可是,这样不合常理的情况却发生了,而且在国内的一线大城市持续多年,这究竟是为什么?正如新华视点记者在相关报道中所说:“停车企业私人股东背景与经营能力令人质疑。”

北上广津等大城市核心城区停车位的经营权被一些企业长期把持,这些企业不能足额上缴甚至不上缴占道费和经营权使用费,导致财政收入大笔流失,相关部门却睁只眼闭只眼,这不得不令人怀疑:是不是公共利益的流失导致了部门利益、私人利益的增长?此外,收上来的停车费究竟有多少钱、这些钱究竟用到了哪里也都是谜团。

这些困扰着我们的问题说明,审计部门有必要立即行动起来,好好查查停车费这笔“糊涂账”,从而告诉我们,我们交的停车费究竟去哪儿了。

在“被点名”的城市当中,北京市的公开情况相对较好。据报道,北京市2011年曾公布,向企业收取的占道费2009年为3372万元,2010年为2110万元。这样的公开可以说是带了个好头,也是“答疑解惑”的第一步,值得点赞。但是,从2011年4月开始,本市的停车费全面提价以缓解拥堵,随后3年,相关的收支情况再也没有对外公布。

好的做法显然应该坚持下来并且不断完善。要让大家不再猜忌停车费背后的问题,就应该把账目清清楚楚地晒出来:本市究竟有多少公共停车位?分别由哪些企业经营?停车企业缴纳占道费和经营权使用费的标准是什么?每月、每年净赚多少钱?上缴多少利润?这些钱上缴到财政之后用在了那些地方?

城市停车费不涉及军事或者商业机密,若每一笔收支都公开透明,就可以防范腐败,让市民安心。

今年2月,《北京日报》曾报道,本市将启动占道停车特许经营试点:在同等条件下,投标报价最高的企业将获得年度特许经营权,并按照投标价格向区财政上缴特许经营使用费。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全市的公共车位经营权都由规范透明的招投标程序来决定,那么新华社记者所质疑的停车企业“背景”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在停车费不涨价的情况下,哪个企业给财政交钱多就让哪个企业去经营,这样的做法顺理成章,早该推广。

昨日的《瞭望》新闻周刊再次谈到了大城市的城市病,停车难正是“病症”之一。显然,如果我们以占道停车特许经营权的全面招投标为契机,解决了巨额停车费不清不楚流向企业钱包的问题,就有了大笔的财政资金可以修建更多的地下车库、停车楼以及立体停车设备,从而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