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今年来,岳阳县创新工作思路,盘活生产要素,集聚各方合力,集中育秧“一石激起千重浪”。盘活要素。以“主攻一片、突破二块、提升一线”为重点,集中育秧坚持“补贴到主体、受益到农户、责任到村组”,特别注重把影响育秧质量的关键环节和农户迫切要求统一的难点环节,如选点租田、引水整田、施肥整厢、浸种催芽、后期管理等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农户的主动性,盘活和利用农户手中现有的秧盘、膜架等物质要素,破解千家万户分秧的难题,种粮大户来了,项目区绝大部分村组的农户来了,一批计划外的村、组也纷纷要求实行集中育秧,种植双季、普及抛秧已成共识。彰显效果。“以集中为手段,以提升双季稻为目的”集中育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抛荒禁了、直播少了、插花减了,双季多了、良种多了、抛秧多了。全县20个乡镇落实示范村164个,育秧主体810个,秧田总面积8800亩,示范总面积(大田)13.725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5.6 %。全县早稻播种面积54.2万亩,比上年增加0.52万亩,抛秧比例占93%以上,比上年增加8个百分点,水稻直播大幅压缩,全县面积不到800亩,比上年减少1800亩以上,无一丘稻田抛荒。
一、突出行政推动。成立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组长的水稻集中育秧工作领导小组,各示范乡镇均相应成立专门机构。及时制订工作方案和考核奖励办法,签订责任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共落实“一点两人”1015人。采取电视专栏、宣传车、横幅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集中育秧的重要意义。建立规范的集中育秧管理台帐,并逐点、逐户、逐丘核实秧田面积,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县政府列支80万元专项奖金,对先进乡镇、先进育秧主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奖励。
二、突出科技促动。农业部门全身心投入,呈现出“事有人做、人有事做”的良好局面。成立了由总农艺师任组长的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指导小组,精心编写了《集中育秧操作技术规程》,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分乡镇开展“一点两人”和“操盘手”的岗前培训,培训村组骨干1500多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3.7万多份。县农业局班子成员包重点乡镇,20多名技术骨干联点20个乡镇,并聘请周雄虎、路淮令等已退线、退休的8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参与集中育秧技术的办点指导。在重点示范长湖乡,总农艺师、粮办副主任带领农技站工作人员坚守大棚机插秧建设基地,3月份以来从未休过一天假;筻口镇农技站8名技术干部全力以赴,3名临近退休人员发挥余热,日夜守护温室,既是搬运工,又是技术员。各示范乡镇由联村干部和农技员包村,每个示范村由村主任负总责,每个示范点有1名懂技术、负责任、有经验的组长担任育秧技术员,形成了从县到乡镇、到村组的技术服务网络。
三、突出投入拉动。县政府安排540万元,专项用于包括备用育秧、租田整田、作厢用工、统一肥水管理、技术培训等集中育秧关键环节的补贴。除育秧户已自备的物资外,不足部分统一采购,已统一采购种子3.03万公斤、地膜0.9万公斤、秧盘230多万片、壮秧剂50多吨、种子催芽器13台,总价值200多万元。特别是长湖乡引进价值90多万元的连栋温室大棚,为周边800多亩大田培育适龄机插秧。
四、突出大户带动。坚持“六统一备”(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秧田、统一播种质量、统一物质供应、统一播后管理、重点乡镇备用育秧),倚重大户的规模优势和补贴资金的集聚效应,鼓励和发展集中育秧大户(主体)162户,示范秧田面积370亩,带动周边农户开展集中育秧,扩大早稻种植面积。新墙镇、长湖乡等乡镇发动种粮大户周勇、潘乃良等带动周边农户集中育秧包田种植,双季稻种到了周边几个村。新开镇、月田镇等偏僻乡镇纷纷从外地引进种粮大户种植双季稻,带动周边农户扩面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