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启动农村环境整治行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全市各级各部门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建设美丽岳阳、打造美丽乡村的中心工作,真抓实干,强力推进。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全市农村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经初步实现了“三有三无”目标(有环卫设施、有保洁人员、有管理制度,无裸露垃圾、无污水乱流、无乱堆乱放)。当前的农村,无论是公路、水库、河道,还是沟渠、集镇、田园,基本上都很难看到成片、成堆垃圾和漂浮物,“脏乱差”的农村形象得到根本性转变,环境整治在不少地方已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各界普遍反响较好。
一、主要工作成效
1、思想认识全面提高。自启动农村环境整治行动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真正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指挥部或办公室,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安排了专项经费,建立了奖优罚劣的考评督查机制。过去存在的“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阵风运动”、“在经济基础还不丰实的情况下搞农村环境整治操之过急了、工作过头了”等等思想,在工作强力推进、各界广泛认同、成效逐步显现的实际情况下,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不断转变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成为近两年广大百姓最认同、乡友客商最认可、各界领导最满意的实事。
2、硬件建设基本到位。两年多来,全市累计投入农村环境整治资金8.9亿元。其中,各级财政及国家项目投入4.8亿元、部门及集体投入1.7亿元、社会募集及农民自发投入2.4亿元。垃圾围(箱)、垃圾车、垃圾桶等基本设施全部配备到位,同时还配备了卫生保洁员近1.3万人。有8个县市区本级财政每年投入均超过了1200万元。岳阳楼区从2012年开始,采用“区级统筹、乡村配套、镇村自筹、社会支持”的模式,连续三年投入近1亿元,重点用于集镇的改造和村组的整治,全区常年保洁员工资全部由区财政安排。
3、陈年垃圾彻底清运。各县市区以集贸市场、城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农村集镇、居民集中点为重点区域, 以“五边”地带和群众房前屋后为重点部位,对积存垃圾、堆物废料进行集中处理。两年多来,全市3074个村、近3万个组共清除各类陈年垃圾80余万吨,清除污水沟2700多条,消除卫生死角3万多处,整治公路沿线1180多公里。比如湘阴县杨林寨乡砂河碇村,本是一个移民村,原来卫生习惯不好,在全市考评中受到两次通报批评后,痛定思痛进行整改,半个月时间共清除处理陈年生活垃圾20余车,现在这个村一直是湘阴县的先进村。
4、保洁机制初步形成。为确保整治成效,全市累计新建各种以市场运作模式的协会、理事会3200多家。平江县充分利用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由村民理事会或协会出面牵头制定相关制度,对乱扔乱丢、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或乱堆乱分别罚款50-200元不等,让村民自已监督自已,目前全县700多个行政村已有680个村建立了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岳阳楼区郭镇乡创新环卫工作管理模式,将垃圾清运工作全面市场化,交由“为民垃圾清运有限公司”统一承包、自主经营、自行收费,既降低了行政开支成本,又大幅提升了垃圾清运的效率和质量,社会反映良好。
5、生活陋习正在改变。随着整治攻坚逐步深入,随着评比考核强势跟进,群众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参与度不断上升,自觉保洁的卫生习惯逐步形成。绝大部分群众由原来的抵触、事不关己的思想转变为真正的认可,乱扔垃圾的、乱推乱放的、随意倾倒垃圾的明显减少了,群众普遍遵守和服从环境卫生管理,生活陋习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改变。
二、主要工作举措
全市农村环境整治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是得益于“四个推动”。
1、行政手段推动。我市农村环境整治攻坚行动从2012年3月全面启动以来,尽管范围广、难度大、任务重,但各地认识统一、措施扎实、发动到位。市直各相关部门也坚持做到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特别是在市农办的牵头下,五创、环保、爱卫、城管、卫生、文明办以及农村环境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都很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两年多来,市里先后组织召开分管县市区长会议9次,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4次,农办(或整治办)主任会议7次。两年来,以市政府和农村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下发相关文件20多个,编发简报24期。
2、宣传舆论推动。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老党员、老干部、小学生等人力资源,大力开展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在全市广大农村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华容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八个一”的宣传造势:开辟一个电视专栏、发出一封告农户书、举办一批骨干培训班、组织一台专题文艺节目、编发一期专题读本、组织一次宣传车下乡、向全县手机用户发送一条专题短信、每个乡镇制作一块提示牌。平江县针对不同群体,在全县交通系统开展“拒绝车窗垃圾”、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我为秀美家园作贡献课前四问”、在广大党员中开展“共建秀美家园”、在广大妇女中开展“清洁家园、绿化乡村”等四大宣传活动。
3、明查暗访推动。两年多来,农村环境整治得到了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市人大农业委、市政协经科委和市农办、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五创办、市文明办、市环保局、市爱卫办等部门单位领导和专家,分两个方阵对六县市五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了8次明查考评,实行百分制打分排名。同时还建立了常年的暗访督查机制,从成员单位中抽调干部组成暗访督查组,配备摄像机,不定期不定点开展了不打招呼、不听汇报、食宿自理的暗访督查,先后组织暗访18次,共查出大小问题670多处(起),并全部向各县市区发出了整改通报。明查暗访的结果,作为季度及年终考评排名的重要依据。
4、奖罚兑现推动。从去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农村环境整治列入各级各部门单位政府工作绩效考核的范畴,出台了《2013年全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考评方案》(岳政办函[2013]35号),对各次评选结果坚决奖罚兑现。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已六次对考评取得前三名的县市、前两名的区进行奖励,对倒数第一名的县市、区进行处罚,共兑现奖金360万元,收没处罚金90万元,奖惩全部到位。
三、后段如何向纵深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一)保持“三个不松”
1、继续深化思想认识不松懈。尽管过来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整体而言,还处在示范创建阶段。要把农村环境整治抓到位,要改变农民群众根深蒂固的卫生习惯,要革除农村千年沿袭的陈规陋习,后段的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市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坚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继续深化宣传教育,继续提升思想认识,确保农村环境整治持续好转不反弹。
2、继续强化工作部署不松劲。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和艰巨性,我们将进一步认清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坚定信心,提神鼓劲,打好农村环境整治的持久战,以群众的支持率和满意度来衡量我们的工作业绩,检验我们的工作成效。
3、继续加强督查考核不松力。市里将继续坚持督查、考评、奖罚制度,多搞随机抽查、暗访检查,及时通报。加强季度和年终考核讲评,严格奖罚兑现,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力推“三个转变”
1、由单纯的环境整治向“美丽乡村”转变。当前,我们推行的仍然是以清垃圾、搞卫生为主的环境整治工作,突出的是“清洁”二字。在后段农村环境整治上,我们将着力突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从农村整体面貌的改善上再加力、再延伸,除了继续扎实推进 “三清五改”工作外,推动清洁家园向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全面铺开,在一些先进的村、乡镇率先加大力度推进农村美化、亮化、绿化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镇、共建美好农村。
2、由单纯的集中清扫向综合整治转变。后段,除了抓好日常环境卫生整治外,将工作重点延伸到污染源头整治、乡村集镇乱搭乱建等方面,特别是重点整治农村污水乱流、畜禽养殖污染等实际问题,促进农村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3、由单纯的重在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自2012年来,农村环境整治基本上是以“治标为主”,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现在农村环境整治将由“治标”向“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转变。后段,将继续实践农村环境整治“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研究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办法,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卫生管理等相关制度,使农村环境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实现“三化目标”
1、垃圾处理分类化。垃圾处理是当前农村环境整治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整治工作的重点、难点。当前,“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县级垃圾处理填埋场的压力,也增加了运行成本。后段将进一步创新方法,因地制宜解决好垃圾处理问题,最重要的是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着重解决“户分类”的问题,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
2、日常保洁常态化。针对农村分散保洁不专业、人力浪费、监管难到位等问题,引导农村建立专门保洁公司,将卫生保洁、垃圾清运、物业管理等公共设施和公共事务环境管理逐步推进向市场。针对农村垃圾分类减量难的矛盾,建立垃圾回收补贴制度,引导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套行政管理与公司化、社会化管理互为补充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模式。
3、整治投入多元化。农村环境整治,政府投入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跳出政府投入为主的思维,采取多元化投入模式,财政安排一点、部门支持一点、县乡配套一点,主要靠村组自筹、资本介入。学习借鉴城市卫生投入机制,学习平江环保协会或合作组织运作模式,走市场化运作道路。特别是要鼓励、支持社会各界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整治,形成“活水养鱼”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