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 11月22日,国家旅游局发函责成云南省旅发委调查处理西双版纳旅游市场的乱象。11月20日,央视记者曾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发现,该州旅游协会违规审批企业经营权,收取费用,要求旅行团必须进其指定的店购物。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在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表示,政府没有授予西双版纳州旅游协会任何执法权。(据《人民日报》)
打着执法的旗号,公然滞留、拦阻旅游车辆,造成冲突和人员受伤,这就是西双版纳旅游协会给游客们造成的印象——在21日通报的这起纠纷中,没有执法授权的旅游协会公然指责旅游车辆为黑车,导致游客滞留4个小时之久。车上的重庆领队向重庆警方报警和求救,使得这起纠纷上升到重庆市与云南省相关领导出面解决的级别,最终引起国家旅游局关注。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行业协会欺行霸市试图垄断旅游市场的事件,当然对云南的旅游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国家旅游局发出的督办函中说:“若该事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不能得到切实解决,将发布旅游服务警示,告诫旅行社谨慎组团前往西双版纳州。”措辞可谓严厉。也许连当事人自己都不会想到,这样的“小事”会捅出上央视、引起全国关注的“大娄子”。
几年前,在云南丽江曾发生过导游强制游客购物甚至试图非礼女游客的事情。当时国家旅游局也参与了此事的处理,但最终责任由导游个人承担,管理不善、约束不力的责任被一带而过。这次,西双版纳出了这样的事情,国家旅游局不该再放任责任者,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也是公众想知道的。
为什么一个旅游协会,在没有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市场的“主宰”,可以“指定”所有的车辆、景点和商店,形成市场的垄断?从报道中看,他们还能要求当地旅游局、运政、派出所和交警扣押车辆,甚至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动手,可见他们的行为,已经是公开的,并且得到了某种默许。这不是一起偶然的事件,而是长期对市场的垄断造成的。这种垄断带来了什么“好处”?“好处”又去了哪里?需要明确的答案。
这几年,国内旅游的上行势态减缓,更多人热衷于境外游,放着自己的大好山河不看,去海外送银子,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造成这一局面,和国内旅游管理落后,地方管理者只重眼前利益,不惜自砸品牌,甚至伤害游客有很大关系。成本高、意外多、心情差、缺乏安全感,是游客在一些景区的普遍感受。这次西双版纳旅游车辆事件,又一次成为“注脚”。这不仅是给西双版纳和云南的旅游敲警钟,更应该引起全国的旅游管理者思考。不立规矩,不执行规矩,放纵某些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挖空心思欺压商户和宰客,硬件再好也发挥不出优势。
要想达到问题“切实解决”,必须进一步追查和处理责任人,特别是追究管理责任。如果责任者没有感觉到“疼”,大家风波过后相安无事,那么难保不出现下一次纠纷事件,那时候,离挂上警告牌就不远了——这个警告牌不一定是旅游局挂的,很有可能是游客们在心里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