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
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3年5月)
家庭农场源于欧美,是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适度规模、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并销售品牌农产品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经营的一种重要载体。为促进家庭农场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近,我们以衡阳市为个案,重点围绕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衡阳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截至4月底,该市有各类家庭式农场5595个,已登记注册或备案管理的有4468个,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42个,主要以个体工商户、独资农业企业或公司名义登记,农经部门备案的4426个,主要以农场、果园、基地、苗圃、养殖场等名义备案。
1、产业结构情况。一是种植业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粮食、油(油茶、油菜)、烟叶、蔬菜、果品、药材、苗木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该市种植业家庭农场2609个,占总数的46.63%。二是养殖业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生猪、肉牛、山羊、家禽、水产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该市养殖业家庭农场2152个,占总数的38.46%。三是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主要生产形式为粮食+生猪,水果、苗木+生猪等,种植与养殖相结合,既降低能耗,又减少排放。该市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707个,占总数的12.64%。四是其他类型家庭农场: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特色餐饮以及休闲农业、观光农业127个,占总数的2.27%。
2、流转土地情况。该市各类家庭农场共流转土地42.02万亩,流转土地最多的一户为衡阳县西渡镇富乐家庭农场,流转土地5500亩。流转土地在50亩以下的家庭农场3756个,占总数的67.99%,50-100亩的1278个,占总数的22.84%,100-500亩的427个,占总数的7.63%,500-1000亩的61个,占总数的1.1%,10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25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0.45%,土地流转价格因地类、地域和地质不同而不一,区位优势较好的地方流转价格约为300-400元/亩,高岸田及交通区域优势不明显的地方,一般流转价格约为100-200元/亩,山地流转价格约为50-100元/亩。国家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政策性补助资金一般由原土地承包经营农户享受。
3、生产经营情况。该市家庭农场中大多参与了农民合作社,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型企业联合经营,模式一般为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家庭农场,挂强靠大,经济效益普遍较好。种植类合作社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为家庭农场提供农业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工厂化集中育秧和农资配送等套餐式或点单式服务。养殖类合作社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为家庭农场提供种畜良种繁育、人工采授精、标准化生产所需饲料、畜药配送服务。到目前为止,该市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1150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20.55%,10-50万元的有3095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55.32%,10万元以下的有1350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24.13%。祁东县583户家庭农场2012年实现销售总收入12.87亿元,利润1.5亿元,平均每个农场分别为220.75万元和25.73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其中有213个家庭农场主牵头创办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69个家庭农场与农业企业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有86个家庭农场拥有产品注册商标,还有不少农场主是购销大户或产品经纪人,市场信息灵、产销连接紧密、产品竞争力强。
二、家庭农场对现代农业发展所发挥的正能量作用
1、发展家庭农场有力地创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农场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置抛荒问题,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证了“农地农有、农地农用”,避免了农地“非农化”倾向,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充分发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超龄劳动力的劳力互补、技术互补、资金互补、时间互补,资源互补。衡南县文辉家庭农场,坐落于衡南县泉溪镇喇叭村,农场起步于2009年10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场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3月13日在衡南县工商局以个人独资企业登记注册,农场场长、法人代表李文辉,注册资金100万元,总资产560万元。家庭成员根据年龄、技术、学历等特点进行了合理、明确的分工,农场由6名家庭成员共同出资、共同生产、共同经营。主要从事生猪、家禽、渔业养殖,经济林木开发,果蔬种植等业务。农场现存栏生猪2600余头、母猪500余头、种猪25头。2012年,农场总产值500万元,盈利180万元,带动周边4个乡镇9个村300多农户从事生猪养殖业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2、发展家庭农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每个家庭农场都会加大物质和科技的投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家庭农场有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它必须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核算成本、加强管理、追逐利润,必须要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土地承包者、资金投入者、生产经营者甚至产业工人之间有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取得合理的利益,发展生产、再生产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才能有效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家庭农场亦如家族企业一样,具有较好的传承性,能较好的维持和保护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衡阳县金穗叶养殖场农场主欧召治,系该县演陂镇木瓜村木瓜组村民,2009年2月在县工商局注册,县农经部门备案,成立了金穗叶生猪养殖场,该场流转土地80多亩,承包水面500多亩,且流转土地和承包水面的期限均为30年,从事规模化养殖,拥有养殖水面500多亩(其中,小二型水库一座,330多亩水面),年产各类鲜鱼5000多担,标准化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场一个,养殖栏舍面积1万平方米,年出栏肉猪5000多头,现存栏能繁母猪300头,肉猪2600多头。自农场成立以来农场共投入建设资金1820万元,现拥固定资产总值为1260多万元,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2年农场生猪产值达1100万元,淡水鱼产值25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10万元,获生猪奖励和能繁母猪国家补贴10.8万元。与此同时,在该农场的示范作用下,带动周边邻近400多户农户从事专业养殖,增加了农民收入,2012年5月该场的水产养殖、生猪养殖都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且水产养殖列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3、发展家庭农场有力地增加了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更安全更优质的农产品。家庭农场还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以及农产品追溯等问题,会更加注重农产品安全,目前该市5595个家庭农场全年经营总收入达46.87亿元,80%以上的家庭农场实行标准化生产,农场的管理制度、农事记录、财务制度健全。
4、发展家庭农场有力地推进了科教兴农和培育了新型农民。作为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比一般农户更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也更有能力接受推广和使用,成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力军。大部分农场主产业规模都是从小到大,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较强,懂经营、会管理,是典型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家庭农场效益农业的带动,一批农场主的下一代逐步对现代农业有了新的认识,成为家庭产业继承人,一批农户受影响带动加入家庭农场行列,成为新的农场主,一批大学生在家庭农场就业,培养了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还有一些农民被吸纳到现代农场成为新一代农业产业工人,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薪金收入,收入水平大大提高。目前该市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达5.06万人,其中家庭成员2.33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05%,常年雇工2.73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3.95%。
三、家庭农场当前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1、生产要素约束是家庭农场的发展瓶颈。大多数家庭农场在农业生产要素获得方面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约束,主要集中在资金、土地和人才等方面。土地方面,土地流转期限都普遍偏短,以1-2年居多。村规民约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相悖的地方较多,农民对这部法律执行和遵守不够,个别地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仍坚持3-5年一小调,10年一大调,对规模经营造成较大难度。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依然存在矛盾,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抱着“宁可抛荒不可失地”的思想,害怕失地失权,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在资金方面,绝大多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融资筹资方面都存在着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杂、隐性交易费用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发展前景受到很大制约。在人才方面,家庭农场总体上是农村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在所从事的行业中往往都有着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优势,但从事农场生产的主体成员年龄构成普遍“高龄化”、低能化的问题却依然不容忽视。祁东县符合家庭农场条件的种植大户有315户,畜牧养殖大户有268户。这些家庭农场中从事粮食生产的有242户,从事蔬菜生产的有8户,从事果树、经济林种植的有36户,从事观光休闲农业的有2户,从事畜禽、水产养殖的有268户,从事种养结合的有27户。农场主年龄大都在55岁以上,30岁以下的仅有3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20名,由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这批农场主“只顾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思路不宽,眼光狭窄,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仅有一户,且大部分农场主实践技能较强,但懂经营,会管理的不多。
2、基础设施薄弱是家庭农场的发展障碍。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条件好、旱涝保收的耕地农民不愿流转,地形地貌条件差、交通不便、水源缺失的耕地由于收成无保障,往往是家庭农场流转的区域。同时,由于土地流转期过短,导致受让的业主对修建灌溉设施、培肥地力等事关持续发展的项目不愿也不敢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未得到全面的改善。当前农业是投资回报期长、回报率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的弱势产业,病虫暴发、洪涝干旱灾害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等情况时有发生,如遇大的灾难,家庭农场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雁峰区目前仅有的2个家庭农场,一个以种植业为主,一个以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为主的农场位于岳屏镇公益村,面积为65亩左右,属于租赁土地,租期5年,合同2015年9月到期。养殖业为主的农场位于岳屏镇跃进农场,面积为10亩左右,属于租赁土地,租期5年,合同2014年10到期。由于土地流转期限过短,种植业家庭农场在水利设施、培肥地力等基础设施上不愿也不敢投入,加上春夏连旱,晚稻又受寒露风影响,2012年亏损15万余元。而养殖业家庭农场今年养殖生猪200头、鸡600只。由于今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每公斤仅售12.2-12.6元,每头出栏生猪纯亏近300元,加上今年禽流感疫情,家禽养殖业普遍血本无归,这个家庭农场现在已经举步维艰。
3、产业布局无序是家庭农场的发展隐患。从家庭农场产业布局上看,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且品种单一,往往造成生产发展了,产量增加了,但价格急剧下跌,导致价贱伤农。衡阳县家庭农场中的养殖业,生猪生产占全县养殖业70%以上的份额,全县生猪养殖产量突破200万头,其次是山地鸡占到15%以上份额,全县达2000万羽以上,而黄牛、黑山羊等草食性动物放养和特种养殖偏少,与现在市场行情相向而行,造成生猪、肉鸡价格走低,且跌破材料、人工等成本价格,造成部分家庭农场亏损严重。
四、对策与建议
1、倡导适度规模,引导发展方向。要按照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求重点发展5种类型,即种植业家庭农场、养殖业家庭农场、休闲业家庭农场、种养休综合型家庭农场和循环农业家庭农场。种植业家庭农场要符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鼓励支持流转适度规模土地,种植优质稻、油菜、蔬菜等品种,蔬菜和粮油作物种植面积要有一定规模,有较稳定的技术依托单位和一定的农田基础设施,机械化作业水平高,实行标准化生产。养殖业家庭农场要在城市以外,流转集体养殖水面达到一定规模,建成标准养殖场,名特优养殖品种率高,有较稳定的技术依托单位和一定的生产设施,机械化作业水平高。种养休综合型家庭农场主要进行种植业、养殖业、乡村休闲业等综合经营,并以种植业为主,提高土地产出率。休闲业家庭农场要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特色餐饮以及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型家庭农场要建成规模畜牧养殖农场,具备固定的场地场房和厂区围墙、消毒池,功能分区明显,畜禽饲养、排污等配套设施齐全,动物疫病防控和抗灾能力较强。同时流转土地进行种植业生产,土地规模标准为种植业家庭农场某一产业的下限标准,并实行“畜禽—沼—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
2、立足长远发展,规划空间布局。家庭农场的布局要服从空间布局规划。农经部门要严格依据空间布局规划,划分家庭农场的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适宜发展区。使家庭农场的发展适应于城镇规划、土地规划、环境保护、农业产业化布局等多种因素。
3、加快改革步伐,增强要素保障。要大胆创新尝试,完善经营模式,探索“合作农场”、“公司+家庭农场+基地”等模式。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要进一步赋予村级集体对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配权,同时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方面,要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基层建立农业信贷网点,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要完善小额信贷产品,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融资保障体系,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要制订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家”、“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等群体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争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强化政策引领,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出台具体可操作的金融、科技、人才、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合作社、家庭农场注册商标、产地产品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等免收费用。二是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免注册成本。家庭农场到工商部门注册,由农经部门实地核查备案并出具证明,工商部门凭农经部门相关证明材料及时注册登记。家庭农场到工商部门注册,只刻行政公章,不必像公司一样,行政公章、财务专用章、合同专用章三章齐全,以减少注册登记成本。三是尽快出台家庭农场准入条件及奖扶政策。现各地均在探索,但缺乏权威性注册登记条件,必须尽快制订统一的准入条件、登记办法,以免已注册登记或备案登记的家庭农场不获认可而要重新登记。
5、加大扶持力度,降低经营风险。一方面,各级要继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要按照各级财政增长比例同步提高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扶持额度,特别是启动出台对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另一方面,要整合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将农业项目重点倾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国家项目资金用活、用好、用在刀刃上,水利、国土等方面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发挥项目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各级政府建立抵抗农业风险保险体系,提高农业各险种政府补助额度,以防范自然风险。各级财政要建立融资担保,为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信贷担保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