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种植业生产
 
凝心聚力鼓实劲 再创粮食新辉煌
编稿时间:2011-09-14 08:45    来源: 市农业局    字体:
 

岳阳县地处洞庭湖之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历史上有名的“粮仓”,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全县总面积2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9万亩,其中水田63.6万亩。全县辖20个乡镇,558个行政村,总人口71.7万,其中农业人口59.9万。粮食作物是我县的第一大优势农作物,粮食产业是我县的优势产业,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35万亩以上,其中双季稻占98%以上,总产52万多吨,粮食商品量32万吨以上,商品率61.5%。2004年至今我县先后四次评为全国和全省的“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1年,岳阳县克服农资价格高位运行、非农劳动力增量转移以及局部春旱和山洪的不良影响,通过抗灾保面、扩双增面、制止抛荒、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和开展以整建制为导向的粮食高产示范创建等一系列重粮增粮措施的落实,全县粮食生产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有“五新”:

一是“压单扩双”有新突破。以双季稻为主体的粮食播种面积已实现连续八年稳定增长,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6.54万亩,比去年增加2.44万亩,其中双季稻面积114.35万亩,比去年增加1.35万亩,中稻一季稻面积由去年的1.48万亩减少至1.29万亩,全县无一亩耕地抛荒。

二是提质增效有新亮点。全县发展优质稻95.5万亩,超级稻22.8万亩。以湘早籼45号、株两优611、岳优9113、岳优9264、湘晚籼17号等为代表的优良品种比例达98%以上。以实施湘米优化工程为平台,在筻口、新墙等10乡镇建立了21.7万亩的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基地内“一村一种”、“一片一种”集中连片布局,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加价15-20%订单收购。

三是高产创建有新特色。通过抓组织保障、抓技术服务、抓基础改善、抓项目管理,全县在筻口镇、长湖乡、杨林乡分别创建3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其中杨林乡为县办双季晚稻万亩示范片)和1个整建制示范乡镇,其余17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自办1个1000亩以上的高产示范片,全县总示范面积达12万亩。特别是筻口镇整建制推进双季稻高产示范创建,以58个村7.37万亩的规模,由片到面、由村到镇推广万亩示范片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力争到2013年建立起生产面积稳定增加、双季稻单产稳定提高、生产效益稳定提升的覆盖全镇范围的双季稻高产示范新格局。

四是机制创新有新发展。通过加大引导、奖励和扶持力度,全县已发展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698户,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25个。倚重岳阳田园牧歌公司为龙头的引导,全县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面积扩大到20万亩。

五是增产丰收有新辉煌。由于政策措施给力、气候总体有利、技术措施到位、穗粒结构协调、病虫发生轻于上年等原因,今年早稻面积已稳中有增,虽然每穗粒数有所减少,但有效穗增加明显,结实率和千粒重比去年高,全县早稻单产382公斤,比去年增加10公斤,增2.7%,总产20.5万吨,比去年增加0.9万吨,增4.6%。晚稻已安全齐穗,有效穗比去年明显增加,预计晚稻又是一个丰收年。

主要作法是:

一、突出行政推动,工作责任层层落实。一是加强调度保面积。自3月14日全县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调度会,督导全县粮食生产。4月初,市委副书记兼县委书记彭国甫亲自调度早稻生产,要求各乡镇清醒认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采取超常工作措施,确保完成早稻生产任务。针对早稻生长前期的干旱对我县早中稻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5月5日和16日,县政府副县长易新岳先后主持召开二次粮食生产调度会,要求作好抗旱保水和中稻播种、早稻田间管理等工作,随后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因地制宜采取从铁山水库放水、从洞庭湖开沟引水、维修机埠抽水和实施人工增雨等有效措施,科学调度用水,尽量多栽一丘中稻,确实无条件栽插的,改种一晚或晚稻,做到决不荒芜一丘田。6月9日晚部分山区乡镇遭遇特大洪水,部分早中稻受灾后,当晚县委、县政府即召开了防洪抗灾紧急会议,随即启动防汛Ⅱ级响应。6月10日上午8点,县农业局班子成员分成5个组,分别带领10余名农技人员进驻到受灾严重的毛田、月田、甘田、云山、相思受灾乡镇,详细了解灾情,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指导受灾农户开展生产自救,采取清洗禾苗、补肥促长、分类补种改种等措施,尽量多种双季晚稻,力争早中稻损失晚稻补。还督促和动员非灾区粮食主产乡镇,特别是铁山水库下游乡镇,充分利用旱情解除、水利条件改善的有利条件,尽力扩种双季晚稻,全县晚稻面积达到61万亩以上,比上年增加近3万亩;二是借力政策巧引导。今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采取电视讲座、出动宣传车、召开专题会等多种形式,重点宣讲今年种粮的有利条件和国务院发展粮食生产的十项措施,特别是注重用足用够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各项扶持补贴政策,通过印发《致全县农民朋友们的一封信》,把各项惠农政策原原本本交给农民,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健全和完善各项补贴的申报、发放和监管程序,严格实行信息化管理,做到“一网到乡”、“一卡到户”。坚决落实“谁种粮谁受益、种一季补一季、种双季补全额、不种不补”的良种补贴政策,各项补贴据实发放。至6月中旬,全县已打卡发放种粮补贴资金4874.3万元,粮农人均政策性增收81.4元。通过兑现惠农政策,调动农户扩种双季稻、发展杂交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三是强化责任抓落实。为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工作,县政府调整充实了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班子,由县长黎四清任组长,分管副县长易新岳任副组长,涉农涉粮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20个乡镇均相应成立领导班子。在3月14日召开的粮食生产会议上,明确全面落实行政“一把手”负责制,乡镇长是粮食生产第一责任人,实行粮食生产问责制。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涉农涉粮部门联乡镇、乡镇干部包村组、村组骨干党员包户的逐级责任“下沉”机制,做到年初安排、年中督查、年末考核。出台了《进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制定了《岳阳县2011年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将粮食生产各项指标1000分量化分解,纳入全县党政绩效考核管理范围。县政府安排50多万奖励资金,对考核评先的乡镇、村、种粮大户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因工作不力被上级明查暗访查处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和末位淘汰。

二、突出示范带动,样板前行建制推进。在筻口镇、长湖乡、杨林乡创建3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和1个整建制示范试点乡镇,其他17乡镇每个乡镇至少自办1个1000亩以上的示范片,总示范面积达12万亩。各示范区定班子、定人员、定职责,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人员专门抓。每个示范片安排6名技术人员驻点,实行台账式管理,“保姆式”服务,每周一次工作会商。按照示范方案中主栽品种优良化、栽培标准化、肥料运筹科学化、病虫害防治专业化、生产过程机械化“五化”要求,实行品种搭配、育秧方式、用种用盘、施肥、管水、病虫专防、牵绳分厢等“七个统一”运作。特别是筻口镇将连续三年卓有成效的万亩示范片创建的技术模式、工作和责任机制“复制”到全镇,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建立定责组织、定向宣传、定点服务、定期考核的工作机制,实行良种、良田、良制、良法、良机“五良”配套,实现“三零”(零抛荒、零插花、零直播),“五个高覆盖”(双季稻种植率100%,优良品种覆盖率10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100%,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10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三个稳定增加”(生产面积稳定增加,双季稻单产稳定提高,生产效益稳定提升)的双季稻整建制高产示范新格局。

三、突出创新拉动,服务机制华丽转身。针对当前粮食生产上普遍存在的劳力、效益以及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为破解难题,我县积极创新举措:一是创新经营方式。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经营。2011年组织召开2次种粮大户座谈会,充分听取大户意见,帮助其解决在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生产资金等方面的困难,通过宣传引导和出台奖励政策,培育壮大种粮大户,以大户引领粮食生产发展。全县发展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698户,其中50亩以上的160户,100亩以上的33户,500亩以上的1户,大户双季稻种植总面积达到6.38万亩;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支持种粮专业合作组织、病虫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粮食生产环节的有偿技术服务,多措并举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全县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25个。以田园牧歌公司为龙头,以万亩示范片为重点,全县成立21个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57个机防队,拥有担架式喷雾器182台,手动喷雾器297台,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面积由去年的11.7万亩扩大到20万亩,筻口镇还建立起连片5万亩的病虫专业化防治整村推进“三赢模式”示范区;三是搞好产业对接。为盛湘米业卫农直属库、洞庭湖米业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牵线搭桥,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实施优质稻生产订单面积5.1万亩,并引导其自创基地,推行产、加、销产业化开发。特别是今年岳阳县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引进年加工能力50万吨的中粮集团大米加工项目部落户该县,将有效破解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偏弱的“软肋”,大幅提升全县粮食产业化水平。

四、突出科技撬动,生产管理环环相扣。针对今年的生产特点及以往品种和配套技术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县农业部门强化了粮食生产管理,突出抓安全生产,抓平衡增产,指导农户在应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从协调水稻生长的苗、穗、粒结构出发,集成应用成熟实用技术,不留技术“短板”。重点突出“五推”关键技术的落实:一是推广高产优质良种。淘汰产量不高、抗性不好、种性退化的品种,推广“双杂”、“双优”模式;二是推广规范化栽培技术。规范“三期”(播种期、抛栽期、齐穗期),合理“四增”(增加秧田面积、增加用种量、增加用盘量、增加基本苗);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90%以上,特别是在粮食主产乡镇还配合增施生态有机肥,有效促进了稻田肥力水平的持续改善和提高;四是推广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在短短二年时间内,全县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比例由零跃升至17.3%;五是推广机械耕种收技术,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已达67.7%。六是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年初至今,县农业局筛选确定了湘早籼45号、株两优611、岳优9113、岳优9264、湘晚籼17号等7个水稻主推品种,通过下发技术意见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先后下发粮食生产意见、早稻育秧技术意见、水稻抗旱救灾技术意见、早稻后期田间管理和晚稻生产技术意见等技术意见12份。县农业局粮油站、土肥站等业务股室联合乡镇农技站在筻口、饶村、杨林等乡镇开展以优质稻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专业化防治等为内容的粮食生产专项培训6期,培训农户2450人。麻塘、城关、新墙等乡镇针对以往存在播哑谷和早稻直播的情况,在重点村、组张贴公告公示,对重点农户和种粮大户进行上门劝导。全县早稻直播面积不到1100亩,比上年减少了70%以上,晚稻直播已明令禁止,无一丘直播稻田。针对部分山区乡镇遭遇的特大洪灾,县农业局及时印发《水稻灾后补救技术措施》、《当前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要点》等技术资料,为重灾农户免费提供晚稻良种4000多公斤,县、乡(镇)农业部门调入优质晚稻杂交种子100多吨、化肥400多吨,确保了灾后恢复生产所需。

五、突出督导促动,工作动力持续给力。3月上旬,结合秋冬生产考核验收,县政府组织县农办、县农业局、县财政局等相关单位兵分五组,深入全县20个乡镇宣传“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十项措施,开展对春耕备耕、早稻计划落实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督查。5月下旬至6月中旬,由县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牵头组成专项督查组,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访农户等形式,又重点开展了二次以耕地抛荒、晚稻直播和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情况为内容的专项检查。督查结果将与岳县政办函〔2011〕54号文件明确的考核奖励方案挂钩,实行分段结帐。对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的乡镇,在全县进行通报,并严格追究责任。不定期的重点督导强化了乡镇党政主职抓粮食生产的责任,让乡村干部在发展粮食生产上感到个个有责任,人人有压力,不敢存丝毫懈怠与敷衍。

六、突出财政助动,专项投入逐年加大。今年县政府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520万元,比上年增加370万元,投入的额度、幅度和力度空前。县政府强调,这笔资金专项用于高产示范、优质稻产业开发、重点工作补贴和粮食生产奖励,重点对制止抛荒、制止“双改单”、制止直播以及千(万)亩示范、大面病虫专业化防治等五项工作实行补贴,其中50多万元专项用于对先进乡镇、示范村、种粮大户和先进个人的奖励。与此同时,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10135万元,改善了粮食主产乡镇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为粮食持续高产奠定了稳固基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